星期日, 4月 17, 2005

一個既得利益者的觀感

讓我來說一個關於十九層地獄的故事,從前有一個十惡不赦的人,死後被打入十八層地獄,你能想像的折磨和苦難都加諸在他的身上,然而他卻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下面傳來哀嚎跟嘆息,於是他問:我是個無惡不作的惡徒,理當受到如此的刑罰,你呢?你又作了什麼?
底下傳來的聲音告訴他說:

我是你的老師


每當我家教的時候總是會想起這個故事。最近在跟學生互動的過程中,讓我對已快有十年歷史的教改(九年一貫的小孩子如今已經是國三生了),產生了根本的疑問。

1994年發起的的教改運動,標榜著以下的三個理念:

(1) 調節升學供需(不是擬定升學方案,分配升學機會)
(2) 改善教育環境(如推動小班小校,規劃自在愉快的教學空間)
(3) 調整教育權力結構(如學校自主,社區監督,師資自由化)

由此三個理念制訂出,廣設高中大學、多元入學方案、九年一貫教育、以及建構式數學四個政策。

如今十年光景即將過去,讓我們來看看,廣設高中大學來達到小班小校,以及調節升學供需的手段,結果是2005年的大學錄取率預估將達117%,達到教改人士所謂「人人唸大學」的理想,其方法是把消滅高職體系,一律改成"完全中學",並將所有技職專科院校全部升格成大學,於是人人頭上都加了一個光環,所有的學生都變成"高中生、大學生",所有的老師都變成"大學教授",所必須付出的風險只不過是各校教學品質良莠不齊,大學學生平均素質的下降,技職體系失掉了以往實務導向的特色,培育出來的人才跟產業界的需求有極大的落差。此外,平平都是大學,在比較心態下,菁英主義思想比未教改前更加嚴重,升學壓力不但未獲得舒緩,更造成了一些私立學校空有入學名額卻沒有入學學生的窘境。而調整教育權力結構的結果就是修改大學法,推行「大學行政法人化」,以董事會取代校務會議,董事會一半成員由教育部指派,唯一讓學校自主的就是縮減高等教育經費補助,各校經費自籌,各校為了籌措經費使勁得往學生身上拔羊毛,學雜費年年上漲,目前台灣公立大學一年學雜費平均約兩萬九千元,私立大學平均更高達八萬五千元,數以萬計莘莘學子及家長為獲得「物美價廉」的教學,造成升學率提高,大學的門卻變得更窄的奇怪現象。

多元入學方案也許是比較受學生與家長支持的政策,以分散風險的概念,每年高中大學除了以往傳統的聯考之外,又多舉辦一次全國性的學力測驗,國中以兩次考試中較高的成績選填高中分發,大學則是先以學測成績進行推甄,及申請,沒有通過申請以及無法申請的同學再以七月的指考(其實就是以前的聯考啦)成績選填志願。但結果是學生(其實也包括學生家長在內)必須面對兩次重大考試的雙重壓力。根據個人以往的教學經驗,通常學生在考完學測後就已經沒力了,由於大學學測第一階段審查門檻寬鬆,造成許多學生及家長抱著"審查通過就已經半隻腳跨進大學"的錯覺,學生已無心準備半年後的指考,可是有絕大部分的第一階段通過審查的學生會在第二階段被刷下來,經過甄試申請進入大學的不到全部應考人數的1/3。甚至我有位家教學生的學校導師,為提升自己的"升學業績",以及減少教學上的負擔,學測過後要求學生降格以求,申請錄取標準較低的大專院校,完全罔顧學生的升學意願,如此不負責任的作法個人不但感到不齒,更是覺得不可思議。學測過後,不但學生不想念書,連老師都不想教書了。試問這樣的體制真的對學生及家長有益嗎?

然而真正從教改獲利的是補習班與私人家教。新制訂的教材內容一刪再刪,考試的題目卻不見得比較簡單(個人認為近幾年數學學測題目出得算是蠻有水準的),而常態分班強行將學習速度不同的學生齊聚一堂,教師為兼顧所有學生而導致教學進度緩慢,想要進"好學校"的國高中生只好求助於補習班與家教老師。看來我真該訂做匾額送給教育部,上面提字寫「惠我良多」!
遠見雜誌在2003所作的「全國教改大調查」顯示:有48%的學生沒有補習。原因不是因為支持教改,而是因為他們是中低收入家庭子女,沒錢交補習費,無法跟上教改所造成的補習風潮。「多元入學」變成了「多金入學」,成為台灣的貧富差距加大的幫凶之一。

沒錯,教改之前我是既得利益者,教改之後我也是既得利益者,我實在沒有什麼立場來反對教改,對於教育我也沒有充分的研究與參與,只是身為別人的家教老師,也算是站在教育的第一線,對我所見到的現象發表我的感想,誠心的希望主導教改的教授長官們仔細的想想,不要讓十九層地獄的故事成真。

繼續閱讀...


2 Comments:

Blogger 夕途歸人 said...

高職-->完全中學
李遠哲這番話從哪挖出來的阿,太神奇啦!!

11:17 下午  
Blogger 冰點下的熱反應 said...

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裡面找出來的。跟文章比較起來,李院長的這番話就真的很神奇了。

5:11 上午  

張貼留言

<< Home